在281平方公里的赵家供电片区,赵家供电分公司生产技术科——这支由12名电力外线工组成的团队,是光明的忠实守护者。晨曦初露,他们已整装待发;夜幕降临,他们仍奋战不息。作为电力设备的“安全卫士”、与时间赛跑的“电管家”、黑夜中的“追光者”,这个团队用心血浇灌着每一寸银线,只为守护那份不可或缺的光明。
他们的阵地,在远离喧嚣的偏远乡村。与青山田野为伴,生产技术科用坚实的脚步,丈量着沉甸甸的责任:守护6个乡镇的用电命脉,保障346公里10kV线路、1500多公里低压线路的安全畅通。无数次风雨无阻的线路巡视、争分夺秒的维护抢修、不容有失的重大活动保电任务,是他们无声却有力的坚守。
攻坚克难的“电力铁军”
这支技术过硬的12人团队,既有扎根一线20余载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也有敢闯敢拼、充满活力的00后青年;党龄二十余年的老党员与二十岁出头的共青团员并肩作战。他们实行24小时在岗,对配电设备进行“全天候守护”。“夏天抢修到凌晨,冬天巡线踏寒霜”是他们最真实的日常。
2023年1月15日,十年不遇的暴雪突袭赵家片区,42个村社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灾,赵碑线、赵平线多处支线断线。生产技术科全员闻令而动,放弃周末休息,顶风冒雪向故障点挺进。大雪封路,步履维艰,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厚厚的积雪中顽强前行。抵达现场,他们迅速清理树枝和积雪,随即攀上冰冷刺骨的电杆,争分夺秒进行接线抢修。寒风刺骨,双手冻得通红麻木,但团队协作的力量始终支撑着他们。经过三小时的艰苦鏖战,线路恢复送电,当乡镇的灯光重新亮起时,疲惫的队员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!
闪电出击的“达电速度”
“我们每一次抢修,每一场巡视,都是在守护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。”生产技术科科长张凤刚这样说。作为一支扎根基层的电力队伍,生产技术科的职责不仅仅是“修电”“巡线”,而是在背后扛起整个辖区电网稳定运行的重担。
就在不久前,6月8日下午,马家变电站中碗线突发A相接地故障。生产技术科凭借与用户建立的紧密联系和高效沟通机制,根据用户反馈的异常情况,他们第一时间锁定范围,精准定位到31-1号杆针瓶炸裂的故障点。从14:23接到故障信息到16:10恢复供电,整个过程不到两小时,其中核心故障处理仅耗时约半小时!这次闪电般的行动,将用户停电的影响降至最低,充分展现了团队的非凡速度与效率。
团结一致的“先锋精神”
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,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。生产技术科的核心力量不仅在于技术和经验,更在于他们始终团结一致、目标明确的团队精神。
“我们班组的氛围特别好,很多老师傅并肩作战二十余载,默契十足,即便有技术上的争论,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到最好!”张凤刚笑容里透着自豪。这支队伍既有严格的操作流程、工作制度,也有温情的人文关怀——工作上严格把关,生活中相互扶持。尤其注重“传帮带”,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倾囊相授,青年职工在竞赛比武、业务培训、实操作业中快速成长。同时,团队还积极探索和实践无人机新技术,开展无人机辅助放线、巡线工作,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,让技能传承与技术创新成为团队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。
数载耕耘,硕果累累。“达州市工人先锋号”“安全生产先进班组”等荣誉,是对生产技术科工作的肯定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这份责任时刻激励团队牢记守护光明的信念,扛起服务人民的使命。
生产技术科,这支平均年龄43岁、融汇着26年匠心传承与青年锐气的团队,用实际行动把“温暖这座城,共筑达电梦”的使命,深深镌刻在346公里银线守护的足迹里。他们以汗水浇筑安全,用智慧点亮光明,在28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,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先锋答卷。
(供稿:赵家供电分公司 赖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