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管理
“移电相随”先进事迹展播——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刘长渠

大家“七一”节好!我是刘长渠。我这个人嘴巴比较笨,平时就话少,有幸得到组织信任,就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我这几十年与“电”同行的一些经历和感悟。

我的职业生涯,始于父亲的背影。我的父亲就是一名老电力工人。小时候,印象最深的是,无论刮风下雨、深更半夜,只要接到抢修电话,父亲总会二话不说抓起工具包就往外走。我看到他在灯底下清点工具那个背影,又听到街坊邻居灯亮时候说“哎呀,太好了”的那种声音,懵懵懂懂间我就觉得,这个能让千家万户亮起来的工作,特别了不起。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,像一颗种子,深深埋在了我心里。后来,我也穿上了电力工装。戴上安全帽那天,我就在心头发誓:“刘长渠,你要对得起这身衣裳,对得起大家的期待,对得起父亲走过的路。”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,成了我几十年坚守的动力源泉。
1986年,我在集团舵石鼓水电站参工,被分配到电气运行班,一干,就是整整五年。那五年,是我从电力“门外汉”到真正入门的关键期。刚开始,面对那些复杂的电气主接线图、嗡嗡响的设备、密密麻麻的仪表,我脑壳都是大的。我知道自己基础薄弱,唯有笨鸟先飞。值班时,我紧盯着师傅们的每一个操作,一遍遍默记规程;休息时,就对着图纸资料“啃”,拿着万用表在备用设备上反复练习辨识测量点、了解设备特性。日复一日,在一次次监盘、巡检、记录、倒闸操作中,我逐渐摸清了电站电气系统的门道,那些冰冷的符号和闸刀设备在我眼中,慢慢变得亲近了、能懂了。正是这五年看似重复枯燥的运行积累,夯实了我的基本功,让我后来投入电气检修工作时,心里有了底气。
1991年,我从运行转到了电气检修班,一干就是27年。如果说运行是“看护者”,检修就是“医生”加“建筑师”,要比运行辛苦得多。记忆深刻的是2014年的舵石鼓水电站大修,对设备进行扩容改造,这些都是难啃的骨头,常常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困难,比如新设备安装缺乏完整图纸,需要在实践中摸索;新老设备“兼容”的问题随时会冒出来,工期紧张,必须在丰水期前完工发电;现场环境更是艰苦,夏天热浪滚滚、机器震耳欲聋,油污混着汗水糊满全身。为了完成任务,我们班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,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扎进现场,常常干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才能收工,我们心里就一个念头:必须拿下!遇到技术难关,就关起门来查资料、反反复复和厂家沟通、结合现场情况推敲方案,一点点抠,一次次试,反复比较、调整,硬是把一个个难题化解于无形。当时每周回1次家,回去就累得瘫倒,被油污汗水浸透又风干的工装硬邦邦的,家人看到都心痛。最终,我们十来个人,连续作战了近三个月,成功完成了交付任务,机组增容效果显著。这段经历,极大地磨砺了我的意志,锤炼了我在复杂局面下统筹协调、快速决策的能力。
2018年,我调到变电运检中心,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大转变。新领域、新设备、新管理模式,对我这个习惯了水电站的“老兵”来说,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。但我心里明白,要想干好,就不能抱着“老资历”不放,得把自己当成从头学起的“新兵”。于是,我沉下心来,从最基础的做起,一点一滴学规程、对照研究设备图纸、扎进现场搞实操。刚开始那段日子,压力真不小!我直接分管集团全部17座变电站的运维管理,责任重大。最熬人的是夜间突发状况不断,电话铃声常在深夜响起——不是哪里的刀闸发热发红告急,就是螺丝松动导致异响需要紧急排查。为了尽快摸透这些新设备、掌握一手情况,每次接到抢修通知,我都亲自带队赶赴现场。经历了不少“救火”后,我发现,光被动应付抢修不是长久之计。必须变“被动救火”为“主动防治”!我把自己摸索出的想法告诉部门同事:“我们不能总等着故障发生才行动,要主动出击,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!”说干就干!我们制定了计划,对17座变电站实施轮番“大体检”——每年重点检修5座站。针对老化设备,该升级改造的坚决改造,该更换隔离刀闸的立即更换。同时在日常巡视上下狠功夫,强调要看到位、查到位,发现隐患决不放过,整改必须及时彻底、批量处理。这个思路转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。坚持主动检修和预防性维护后,我们的抢修任务显著减少,运行稳定性大大提升。到现在,大家确实感觉工作不像以前那样时刻紧绷、疲于奔命了,而是更有计划性,更从容、更轻松。
时光飞逝,回首我39年的电力路,岗位在换,角色在变,可有一点从没变过——那就是对电力事业这份打心底里的热爱,那份想把技术越做越精的劲头,还有始终不忘的初衷——点亮万家灯火。在座的年轻同事们,集团的未来靠你们,希望你们记住,干一行,就要爱一行、钻一行!在平凡的岗位上,用责任心点亮光明,用真本事撑起安全,用创新劲头开拓未来!咱们这行要一代代传下去,靠的就是这个心,这份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