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集团,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话:“从早干到黑,就数张昌国;技术要过关,大师来把关。”张昌国的名字,已是咱们集团的一张闪亮名片。时光回溯到1986年,刚刚高中毕业的“小张”成为了设备科一名普通电力工人。那时条件艰苦、设备落后,很多工作都是“小张”从未接触的。但是他凭借着“不会就学,不熟就练”的劲头,把自己埋进一摞又一摞的专业书中,奔波在各个变电站间。寒来暑往,时光飞逝,“小张”从一个行业门外汉,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、勇于创新的电力技能大师,今年1月他被评为“四川工匠”。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“张大师”。
“不停电,就是电力人最好的工作状态和最优质的服务。”这是张大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2022年夏天,一场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来袭,居民用电负荷同比陡增45%,城市电网不堪重负。急需对运行了近40年的三里坪变电站进行扩容改造。可是在确保为居民持续供电的情况下,完成这么复杂的工程,这在地方电力还没有先例可循。它要求施工团队精确地对变电站内各种老化设备进行拆除、更换,并接入新设备同时进行调试,最终再投入使用。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至关重要、不容丝毫闪失。
这时候,张昌国主动请缨,担任扩容升级工程项目负责人。面对时间紧、任务重的挑战,他以“站”为家,现场办公。每天5点准时到岗,穿梭在设备检验、现场安全和隐患排查第一线。逐一破解项目建设中的卡点、堵点、难点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通过多次论证,他提出另修临时主变转供方案,新建设备建成一点投运一点,逐步切割线路负荷,确保工程稳步推进。这一方法看似“笨拙”,但异常有效。在安装大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时,由于开关气室对杂质和水分非常敏感,要在无风、无雨且湿度小于80%的天气条件下作业,而且要尽量减少气室打开后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,最好能够连续安装,57岁的张昌国和同事们硬撑住日均12小时的工作强度。每天的工作服都是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,每位同事的衣服上都是一圈又一圈的白色“地图”。可喜的是,通过同事们没日没夜的苦干,三里坪变电站历时360余天,安全顺利的完成了智能化升级任务。这项工程,开创了全省地方电力的先河,成为行业标杆案例。
迎峰度夏是电力人每年最紧张的时刻。2022年8月25日晚上七点左右,近40度的气温和闷热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。城区张家湾天然气公司附近出现电缆短路故障。已下班在家的张昌国看到工作群消息,立即放下碗筷,打车奔赴现场,并召集人员着手抢修。焦灼的群众围观在抢险现场七嘴八舌、情绪激动,场面一度混乱。张昌国先向大家保证短时间内恢复供电,然后有条不紊地指导着作业流程、反复叮嘱安全要点。徒弟潘锋也主动申请上杆作业,由于天气闷热、作业时间长,当他从电杆下来时,突然感到腿软无力,眼前一黑,差点摔倒在地。围观群众连忙拿出蒲扇为他扇风,还递上矿泉水、葡萄糖等物品,这一幕让先前的躁动情绪瞬间定格成为暖心画面。4个小时的连续奋战,送电成功,街道重获光明,户户亮起灯光,现场掌声、叫好声经久不息。
张昌国不仅是敬业的楷模,更是热衷探索的先锋。“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”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。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水电站闸门和水轮机故障等问题,每年增发,电量10多万度,创造经济价值50多万元;化解了分接箱绝缘短路事故难题,节约设备成本100多万元;设计了大坝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系统,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00多万元。此外,他还研制出一套温控水冷装置,广泛应用于各变电站,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。
张昌国常说: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,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。把电老虎变成‘电保姆’,就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这就是四川工匠张昌国的故事,一个关于责任、奉献、与爱的故事。在我们集团,不仅有张昌国,还有无数的电力工匠,近千名“电保姆”,他们一如既往专注细节、精益求精,秉持工匠之心,彰显时代精神,无畏严寒酷暑,用汗水浇灌梦想,点亮城市灯火。共筑达电梦,温暖达州城!谢谢大家!